郭建强,男,1963年8月生,1981年7月毕业于昆明地质学校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,1996年-2001年在四川省委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学习,获专科毕业证和本科毕业证。2003年获地质矿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,现任四0二地质队总工程师。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专家(专业为区域地质和非能源矿产),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环境和地质勘查专家库成员、四川省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、四川省地矿局首批突出贡献专家。长期从事区域地质调查、矿产勘查评价、旅游地质/地质公园调查评价规划等工作,获1994-1995年度四川省地矿局劳动模范;1997年中国煤矿地质工会全国委员授予“全国地矿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”;1997年四川省委、省政府授予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(享受劳模待遇)。1997年和2002年分别获四川省地质学会系统第三届、第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;参与5幅1:20万区调报告、18幅1:5万区调报告,以及2个县域旅游规划、2个自然保护区、21个地质公园申报材料编制和规划、多个省级科研课题和中大型矿产勘查等项目成果编著,代表性作品有:1.1991年,《1:20万竹庆、大塘坝幅区域地质报告》获地矿部勘查成果四等奖;2.1993年,《1:20万德格幅区域地质报告》获地矿部勘查成果三等奖;3.1997年,《1:5万挖角坝、西油房幅地质图及说明书》获地矿部勘查成果三等奖;4.2000年首次完成世界自然遗产区《1:5万九寨沟、则查哇、黄龙三幅生态地质调查》,创造总结了旅游地质资源调查工作方法;5.2002年,《四川省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发展建设总体规划》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;6.2002年《九寨沟、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区地质及水循环系统研究》获四川省地矿局科技进步奖; 7.2004年《四川贡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》,获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;8.2017年《刚果(金)加丹加省KIMPE铜钴矿床详查地质报告》获四川省地矿局地质勘查类二等奖。在国家、部省级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109篇,其中国际优秀论文奖2篇、一等奖2篇、二等奖7篇、三等奖3篇。代表性论文有:德登动物群的发现及意义. 中国区域地质〔J〕1992Vol.11 No.3:283-285;西藏马查拉地区的石炭系. 西藏地质〔J〕1993.第1期总第9期.50-63;西藏类乌齐地区早中侏罗世地层. 地层学杂志〔J〕. 1995.Vol.19 No.3:171-179; 扬子地台西缘韧性剪切带对金矿的控制特征. 四川地质学报〔J〕1997Vol.17 No.4:262-267;一条神妙的登山探险旅游线. 中国旅游〔J〕1997. 第2期总第32期:38-40.;四川石棉草科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特征. 矿物岩石〔J〕1998Vol.18 No.4:90-97;松潘甘孜造山带东缘大水沟地区变质变形作用. 中国区域地质〔J〕1999Vol.18 No.3:312-319;四川九寨沟水循环系统研究〔A〕. “九五”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〔C〕.北京:地质出版社,2000:812-817;地质公园调查方法初探.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-旅游地学论文集(8)〔C〕.北京:中国林业出版社.2002. 41-49;四川螺髻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战略研究. 中国地质〔J〕2002Vol.29 No.2:222-224;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方法研究. 二十纪末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新进展.北京:地质出版社.2003.247-255;初论地质遗迹景观调查评价.四川地质学报〔J〕2005 Vol.25 No.2:104-109;四川康定县玉农希钙华景观及其形成景观的水循环系统〔J〕.地球学报,2009,30(3):345-353;新疆喀喇昆仑山地区泥盆纪地层划分与特征〔J〕,中国地质,2016 Vol.43No.3:987-999;四川措纳玛地区岩浆岩成矿地质条件分析〔J〕,地质与勘探,2017 Vol.53No.3:413-424. 等。